欢迎来到中国危化品物流网!www.hcls.org.cn
许黎珏:“绿色”“低碳”背景下物流企业的转型之路
2021-10-15   【打印【关闭】
许黎珏  上海君正物流有限公司  质量控制部高级经理
      大家好,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可能大家对我还不是很熟悉。我叫许黎珏,来自上海君正物流。可能大家对君正物流业不是很熟悉,我们的前身是中化国际物流,在股权重组之后我们现在归属于内蒙古君正集团,也是一家上市公司,我本人是负责集装罐物流的ESH板块的分管的工作。对于坚持到现在还在会场的,我觉得大家非常不容易,谢谢!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带来的主题是双碳政策的解读,和物流行业在这样背景下一个应对的路径。这个页面我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原文做了一个摘录,其中我把两个主题词,一个是2030年碳排放达峰和在2060年争取碳中和两个标出,这两个其实就代表了我今天想分享主题的内容。
      一个是双碳政策的内容碳达峰和碳中和,另外一个是这两个碳目标的时间规划,2030和2060。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出个数学题,从现在起到我们实现碳达峰还有几年的时间?现在是2021年,有可能会说9年,其实我刚才是出了一道语文题,其实我们只有8年的时间,因为是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达峰。那么碳中和也同样是2060年前,所以其实对我们来说目标很远大,但是其实时间是非常紧迫的。
      今天我准备这个分享主题其实也很仓促,我本人因为硕士研究的内容就是碳排放,所以当我看到我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的时候,我个人其实是非常振奋的。所以我想今天我就这个碳政策的一些历史沿革,还有包括碳排放的一些计算方法,以及目前国际国内双碳目标的一些进展情况,最后还有从供应链的角度,我们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寻找我们的出路做一些分享。时间也很紧张,我就闲话少说。
      这个页面其实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国际碳政策的历史沿革,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长,而且有趣的故事,但是限于今天的时间,那我可能简单地给大家拎一下时间发展线。
      最造一个在我们应对气侯变化的丰富著名的一个国际公约,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实回到最初的源头,我们的碳政策,包括现在国际国内讲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最早其实是源自于应对气候变化而来的。
      那么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了一个共同但有区别原则,这个在国际上面其实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原则,它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表达的意思是保护环境是全球的目标、全人类的课题,但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的是一个定量的减排任务,而发展中国家基于当时的情况,主要的任务还是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所以说这个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在1992年的框架公约里面,对全球变化问题国际间原则也制定了一个全面的框架,所以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个国际公约,所以它是第一个里程碑。在这之后第二个里程碑就是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这是在前期1992年《框架公约》所有缔约国第三次会议在日本的精度召开的,在这个大会上面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是给偶然后续碳发展提供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机制:
      第一个,氢发展机制。
      第二个,联合履约机制。
      第三个,碳交易机制。
      其实从这个地方开始,我们国际间的碳交易的雏形就已经开始形成了,也就是为了今后我们碳交易的国际间的转移也提供了一个渠道。
      在这后面有2007年的巴黎路线图,和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面提出的一些原则。这两个其实是基于当时很多发达国家在签订了《京都议定书》之后,在事实上其实并没有履约,所以从事实上是撕毁了当时的承诺。所以在后续的2004年和2009年,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到期时候的可以说是一个挣扎,好在2015年我们迎来了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公约,就是《巴黎协定》。
      《巴黎协定》其实也是为我们整个到2020年之后,国际碳政策的基本框架奠定了一个基础。在《巴黎协定》上面设定了温控的目标,也就是跟工业革命之前气候变化升高不超过2摄氏度,并且考虑到一些小岛国的情况,定出了1.5度的这个努力目标。
      所以从这些国际碳政策的变化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政策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其实也是有矛盾和起伏的。那么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面,中国我们做了一些什么样子的努力?首先要说明一下,中国其实作为缔约国,参加了包括1992年的《框架公约》、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和2015年的《巴黎协定》,我们都是缔约国,所以这其实体现了中国在碳政策的发展过程当中一贯的积极的态度。同时还为巴黎路线图、哥本哈根的气候变化过程当中,我们其实也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也提出了一些减排定量的目标,具体我就不念了。
      但是我们在2020年9月份,我们习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宣布我们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要力争据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且在2060年前争取要达到碳中和。
      我作为一个EHS的人员,其实我是非常关注合规性义务的,前面我们讲了那么多社会公约,首先我们碳排放的问题上,我们是不是有合规性的风险?我想在这个问题上面,要明确三点:
      第一点,这些国际公约是不是有强制性的法律义务。
      第二点,是否是自主承诺义务。
      第三点,是否是社会责任。
      我想后面那两条是毫无争议的,肯定是自我承诺的义务,也肯定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但是关于强制性法律义务,在这里我要跟大家分享一点,之前我们所有提到的,刚才提到的这些社会公约,其实都不是强制性的法律条款,它都是建立在国家自主承诺的这个基础上面,而且也不设定惩罚机制。所以从国际法的这个环境来说,不存在和性这样的风险。但是如果减碳的这个政策被转化成国内法加以落实的话,那么就有法律义务的风险。
      欧盟和一些西方的国家其实已经先一步进行了实践,包括瑞典和英国都是已经以立法和法案这样的方式作为一个承诺,在2050年或之前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回到我们国内,我们其实现在大家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法律法规是跟环境、跟环保、跟能源相关的,比如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能源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等,但是目前尚未颁布跟碳排放控制或者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所以在这点上面,从目前来说也不存在合规性这样子的隐患。但是我们一旦有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后,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经营风险。
      前面讲的是一些关于碳政策的历史沿革的故事,接下来给大使介绍一下碳排放计算的方法,目前有三大方法:
      第一个,排放因子法。
      第二个,质量平衡法。
      第三个,实测法。
      具体实例我就不介绍了,先讲一下排放因子法。这个其实也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的一个碳排放计算的方式,也是目前为止利用率、使用率最广泛的一个方法。它其实是由一个公式组成的,这个公式也比较简单,它是碳排放的排放量等于活动水平乘以排放因子乘以消减率,它有点类似于单价乘以数量乘以系数的概念。排放因子是在国际上有一些文献专门列出来的,类似于一个固定的系数,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查表法来获得。
      我下面也给大家列了一些排放因子数值获取来源,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自己看一下这个相关的网站,去搜索一下。
      前面AD就是代表你活动的水平,也就是说最后你的碳排放就是代表你的排放的一个水平乘以排放的因子,也就是你的排放源的固定的数值乘以你的消减率来形成的。
      第二个是质量平衡法,质量平衡法我个人觉得相对比较简单,类似于一个置换法。当我用一个新的设备或者是能力去除你排放的温室气体带来的这些消耗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的份额的总量,就代表了你的排放量,所以它其实是一个类似于能源转换的概念。
      第三个实测法,这个比较简单,这是通过一些设备实际的测量来获得数据汇总之后加起来的排放量。
      目前来说第三个实测法因为在国内限于它的测量的设备和一些取样的误差,所以相对来说用的比较少。
      这三种方法来说,排放因子法用的最多,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如果你的排放水平有波动的话,对于你刚才公式里面AD影响比较高的话,你的误差就会比较大,波动会比较大。
      那质量平衡法它的一个优缺点,首先它其实反而是能够弥补我们刚才说的排放因子法来区别不同的设备之间的排放差别。但是它也有一个自身的缺点,就是当你排放的环节比较复杂,也就是你在做置换环节比较多的时候,你的误差就比较大。
      实测法就比较简单,很直观,因为它需要投入设备,所以它有一定的前期的成本投入。然后还有样品精度的干扰,所以也有自己的一个优缺点。
      具体因为目前来说大家还没有涉及到具体排放的测算,我就不讲实例了。
      第三块讲一下我们现在国际国内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进展情况,关于碳达峰我们可以看一下中间这张图,其实它是一个上升平台到下降的过程,所谓的达峰就是指碳排放从升转降达到的最高点的过程。
      其实在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已经实现了碳达峰,我这边也举了一些例子,比方说欧盟。欧盟在2006年的时候实现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双达峰,其实欧盟在1990年已经实现了  碳达峰,但是在2006年的时候它其实同步也实现了一个能源消费的一个达峰。美国、加拿大在2007年也都已经实现了碳达峰,巴西、日本、韩国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实现了碳达峰。我们国家中国,包括马绍尔群岛、墨西哥和新加坡都是分别承诺在2030年前要实现碳达峰。
      关于碳中和,我们也可以看一下这个图,所谓碳中和是指近零排放,但是不是指没有排放,是指我的排放跟吸收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目前为止全球苏里南共和国和不丹已经实现了碳中和,苏里南共和国你们不要问我,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情况,但是我知道不丹应该是一个工业化程度不是很高的一个国家。其余的出了这两个国家之外,有26个国家已经承诺了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一张表大家可以看一下,实现碳中和,中国承诺是2060年前。
      其实讲到承诺的时间,我正好讲到我们供应链企业如何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面的一些路径,那讲到路径,比较自然的就会先考虑它的一个难点。为什么我刚才其实有一个停顿?就是关于时间上面的停顿,因为其实对于碳排放和碳达峰、碳中和两个目标的实现,碳达峰的峰值越是高,那么对于今后你碳中和的强度越是高,这个大家应该能够理解。
      其实前面从我刚才介绍的国际上面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进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基本上经历50到70年的时间,但是我们国家刚才我已经出过数学题和语文题了,2030到2060,我们只有30年的时间,所以这个任务其实是非常艰巨的。
      所以我们说的要尽快地碳达峰,并不是指放量冲高,时间上面达到一个峰值,而是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要在压制峰值的情况下面达到碳达峰的目标,所以说其实我们面对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难点,承担了更多的转移排放。中国经济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是由贸易、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来驱动的。在这其中其实贸易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所以这次的新冠疫情从全球带来一些经济的冲击,但是其实中国在去年的5月份,已经基本上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去年下半年其实中国承担了很多其他国家没有办法完成的订单,也就是说中国其实是作为一个世界工厂的角色。那么在你的生产和贸易当中,其实承担了很多转移的碳排放的量。
      第三个难点,法律法规对于碳减排规则的缺失,刚才因为已经讲过法规的一些法律环境,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第四个难点,碳排放信息披露的不充分。目前我们国家对于信息的披露,尤其是对于企业,我们知道上市公司是要求披露环境风险信息,但是对于气候风险信息,包括你的排放量其实是不做强制要求的,而且也没有处罚机制。可以想象在一个信息不是很充分透明的环境下面,让企业自主地去做一些减排,其实这个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第五个难点,部分新基建涉及到大量的碳排放。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比方说中国的高铁,这其实已经是中国的一张商务名片。包括5G,现在中美也是在5G的这个领域争夺话语权是非常激烈,还包括一些大数据处理中心。其实所有这些新基建的新建和维护的过程当中,都是有大量的碳排放产生的。从经济发展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又是需要这样子的新基建,那么这个如何来平衡新基建的碳排放和个经济发展的助推,也是一个新的课题。
      第六个难点,人员专业素质比较低,节能减排的认知度不高。这个其实比较好理解,就是字面意思,我就不加赘述了。
      第七个难点,关于资金动力不足,利益分配机制的欠缺。其实讲到双碳目标的实现,最终其实我们是要实现一个碳交易。那么讲到交易,必然是有成本和收益的。所以如果是在利益分配的这个机制欠缺的情况下,那我相信从市场调控的角度来说,对于碳交易也不会有太多的推动力,所以这个其实也是我们在实现双碳过程当中的一大困难。
      第八个难点,技术管理水平的滞后,缺少整体规划。因为从整体碳政策的发展到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无非也只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整个环保行业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发展其实还是需要一个时间段来孕育和催生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缺少整体规划和技术水平落后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样的困境下,我们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如何来做到绿色和低碳?其实基于时间的关系,我这个页面上面我写到的每一点措施,我觉得都是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做研究的,我这边只是把这些给大家做一些汇总。
      第一个,用能结构的调整。其实今天有很多嘉宾都分享了关于节能减排的一些措施,我想说的是新能源车辆和绿色包装。
      第一,新能源车辆因为我们国家其实在这一块上面还是有比较大的优势,目前我们家用的汽车电动车已经非常普及了,当然之前有一些中小型的货车也有电动的新能源车辆,但我知道的是比亚迪的纯电动重卡已经在实际当中开始运用了,所以这个也是将来我们这些物流企业可能可以参考的一个发展目标。
      第二,绿色包装。这个其实是对我们货主单位,我觉得是在近期可能会有一些突破的方面,就是关于绿色包装。进一步减少二次包装,包括减少包装的一个复杂程度,其实都是对于节能减排是有重要的一个帮助的。
      讲到这里我也不免要做一个植入广告,跟所有的罐东其实想表达的一个意思,SO10因为它是一个散水的运输方式,它本身是没有包装的,所以在这一点上面我相信我们的运输模式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第二个,减碳技术与科技技术的应用。
      第一,5G。前面虽然讲到5G的基建建设是一个碳排放的大户,但是其实5G的技术对于传输的速度上面,跟4G不是同一个等量级的。所以将来5G技术会对于我们的智能的电池,也就是电动车的一个开发上面会有极大的帮助。
      第二,云平台。云平台对于实现一些无纸化的工作,包括一些数据的交互利用。我知道马士基其实有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的意思就是利用一些区块链的技术,把不同环节的所有跟物流相关的,从货主一直到收货人过程所有的数据集成在一个平台上面,这个其实也是一个云平台数据的利用,也是我们低碳的一个实例。
      第三,AI技术的运用,无人机、无人仓、无人车,这个我觉得不需要我再介绍了,大家应该都非常理解这样的一些技术。
      第三个,运输模式的优化。这边我写了两点:
      第一,智慧方案。
      第二,多式联运。
      我先讲多式联运,基于我们现有的情况,陆运的碳排放是远远高于铁路跟海运的,因为铁路跟海运基于它量的基础,所以碳排放的平均水平还是相对陆运是低的。所以将来我们运输模式的优化,多式联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第二点要讲的智慧方案,为什么要讲智慧方案?因为其实讲到碳政策,无非就是最后联系到我们的碳交易。那么讲到碳交易,我想给大家今天留到最后的我们各位在座的一个小小的提示,将来所有的企业你的利润增长点不仅仅来自于生产和贸易,还有一个利润增长点就是来自于碳交易。如果你企业环保的水平低于国家给你制定的碳总量的排放总量的标准,那么多下来的这些你们是可以通过碳交易来获得真金白银的。所以将来所谓的智慧方案除了考虑运输环节当中的碳排放,其实还有很多,比方说基于时间的考量。现在有很多的等待的浪费,将来我们把这些环节都砍掉了,除了低碳,还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的增长。
      第四个,绿色金融的培育。将来如果说真的我们碳交易的形式发展的比较好的话,我相信我们金融行业会有一个新的发展,那就是关于我们绿色的低碳的这些,绿色的保险、低碳信贷,包括股票、基金、债券等等,那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公益。
      所以其实将来我相信如果说我们国家的双碳目标都实现,然后有比较好的一个碳交易的局面的话,那这个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以上就是我今天带给大家的一个分享内容,感谢大家坚持到现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