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景 中外运化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健康安全环保部总经理
在场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中外运化工国际物流的赵书景,主要负责公司HSE方面的工作。今天,我将围绕“携手同行,共筑绿色未来,深化战略协同,探索新能源驱动的化工物流新生态”这一主题,分享中国外运在“双碳”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简要介绍外运化工的基本情况。我们隶属于招商局集团,该集团由李鸿章于1872年创建,总部位于香港,旗下拥有两家500强中央企业。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集团二级公司,是集团物流业务的统一运营平台和品牌;外运化工则是中国外运体系内全国性的化工物流平台企业。中国外运连续多年获评5A级综合物流企业,在综合物流代理及第三方物流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外运化工结合客户需求,在全国物流核心节点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主要为全球及全国世界500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公司定位面向三个市场:一是以精细化工大客户为核心,提供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二是面向高端制造业,依托核心资源及运作节点,开展“工业味精”仓配一体化服务;三是搭建化学品进出口平台,建设包装化学品多式联运通道。目前,公司80%的客户为世界500强企业及央国企,包括中石化、万华等,服务类型涵盖仓储、运输配送、货代、多式联运等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以下将分享中国外运在“双碳”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从国家战略、全球动态及行业视角来看,绿色物流发展趋势显著。国家层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两个工作方案,均对绿色低碳战略提出更高要求。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挑战加剧,可持续贸易与供应链转型迫在眉睫,交通运输排放持续增长为绿色转型带来很大挑战。
行业层面存在“两个矛盾、两个缺失和一个不符”。第一个矛盾是业务增长与减碳压力的矛盾,物流业务量增长伴随碳排放量增加,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减碳是首要问题;第二个矛盾是成本压力与绿色溢价的矛盾,绿色物流投入高但市场接受度低,例如新能源车成本高于柴油车却难以获得客户成本认可。第一个缺失是物流活动碳排放计算标准不统一,国内外标准存在差异;第二个缺失是缺乏开放型公共碳计算平台。“一个不符”指物流企业减碳动力与客户需求不匹配,物流行业非强制排放,动力更多源于上游客户扩展至第三方物流供应链。
从承运人视角分析,航运领域,欧盟二氧化碳排放交易体系生效,迫使航运脱碳,船公司推出碳附加费,海运成本预计提升。短期航运仍以柴油为主要燃料,需通过能效管理减碳;中长期依赖清洁能源替代。低碳型船公司将享受政策红利,同时需加速铁水联运、江海联运等绿色运输方式发展。航空领域,2012年纳入EUA和ETS,免费碳排放额度逐步减少,降碳压力加大。汽运板块,2024年新能源车购置及使用成本下降,基础设施完善,销量渗透率突破15%,预计2027年超40%,在城配、短倒等领域加速普及。
客户对绿色物流需求随环保意识提升而增加,更多企业关注供应链碳足迹,希望通过绿色物流提升品牌形象与社会责任。为此,公司从客户需求出发,提供定制化绿色物流解决方案,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满足合规要求,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将ESG评级纳入投标门槛,建立可信碳计算体系,确保数据唯一准确;第二阶段提升运营效率,通过碳管理与运营效率的联系,分析碳排放数据,提供优化方案;第三阶段支持战略决策,通过情景模拟评估供应链设计,优化成本结构。
在行业竞合方面,全球物流巨头DHL和DSV在绿色物流领域各有举措。DHL制定9大类解决方案,亮点包括碳计算器、引入电车、提高海运比例、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等;DSV建立5大类方案,提供碳排放报告、绿色供应链设计,措施包括提高电车比例、使用清洁燃料等。
中国外运内部构建“双碳”战略体系与行动路径,通过9项保障措施、5项举措及5大类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绿色物流生态建设的践行者和创新者。行动路径分为四个层面:内促转型,通过内部排查与减排行动推动转型;优化端到端物流供应链;提供绿色物流解决方案;塑造绿色物流生态,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应用方面,公司绘制物流场景运营图谱,在仓库物流站点引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运输场景推广新能源车、优化线路,搭建企业内部碳管理平台,开发碳足迹计算工具,满足全场景碳排放测算需求。
具体实践中,物流站点打造能源岛,推进建筑用能电气化、低碳化,开发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提供绿电、绿证等碳资产管理服务。截至去年年底,分布式光伏装机量达80.5兆瓦,年发电量预计1亿度。江门高新港按ISO14068标准建成国内首个碳中和港口项目。
运输场景推广新能源车,华南码头使用40台电动牵引车,华东区域应用氢能车辆,远途车辆使用B5生物柴油。华中区域实现560公里纯电卡车干线运输,经6个月数据采集,碳排放强度较柴油车下降5.58个百分点,单车年减排二氧化碳8.82吨。公司还在自有电动船领域进行投入。
碳管理平台建设方面,构建覆盖4种运输方式、3个物流站点及多式联运的全场景碳计算框架,开发符合GLEC框架的碳足迹计算器,成为行业首个订单维度全场景覆盖的计算产品。
碳资产与交易体系探索中,公司发布《“双碳”管理办法》,成为国内首个通过低碳物流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在京开设绿交所账户,搭建碳信用产品资源池,自投自建光伏项目通过国家绿证核发交易体系审核。
海运、空运和铁路段的实践案例包括:海运端到端碳中和项目,两端使用LNG或纯电牵引车,海运段按欧盟体系清碳;空运端到端项目,拖车段用纯电,空运段采用SAF可持续航油;铁路端到端项目通过SGS认证,取得碳中和宣告核证声明证书。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